中國社會報:李 蘭 ?王偉進 ?張騏嚴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億,老年人口占比達18.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億,占比13.5%。人口老齡化加劇讓“逝有所安”日益成為人民群眾基本民生需求的重要延伸,建立“逝有所安”的基本殯葬服務體系已成為時代重要課題。我國現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涵蓋了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包含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方面面,“逝有所安”亟待納入。生死是人生大事,我們不僅要把“生”的事情安排好,也要把“死”的事情安排好,“逝有所安”的體系需要重視,亟待完善。
近年來,我國圍繞節地生態安葬及惠民殯葬開展一系列改革,創新推出包括山東沂水“惠民禮葬”、北京“零百千萬”工程在內的一系列地方實踐,成效明顯。但還應看到,基本殯葬服務供給不充分不平衡、對一些服務環節監管不力等問題依然存在,須引起高度重視。具體表現為基礎殯葬設施配置不足或更新滯后;殯葬土地供給不足,經營性墓地價格虛高;基本殯葬服務財政兜底保障有待加強;服務創新形式不夠,治喪群眾多樣化情感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為保障基本殯葬服務,建議從保障公益性出發,把“逝有所安”作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基本公共服務的延伸,建立基本殯葬公共服務制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完善殯葬基礎法規
推動殯葬服務多元共管
加快推進《殯葬管理條例》修訂,確立“逝有所安”發展目標,建立基本殯葬服務清單制度,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殯葬公共服務體制。將保障基本殯葬服務列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健全發展改革、民政、公安、司法、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等部門對殯葬服務市場的聯合監管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和罰則,加大各級殯葬行政管理機構、編制、隊伍建設,加強經費和用車保障,確保執法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明確公益性與營利性殯葬服務機構劃分標準與審批流程,實施分類管理。將殯葬服務行為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管理,對失信主體進行聯合懲戒。加強殯葬行業協會商會行業自律,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老人協會等社會組織在殯葬移風易俗中的積極作用。
補齊基礎殯葬設施短板
增強基層殯葬服務便利可及性
各級政府要制定殯葬設施建設與服務發展規劃,將民政部門納入同級土地規劃委員會,探索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城鄉殯葬土地,根據轄區死亡人口規模、生態環境等因素配置殯儀館、殯儀服務站、骨灰堂、公墓,優化殯葬設施布局。保障火葬區每個縣有一座殯儀館,及時更新改造火化設備、殯儀設施,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設力度,跟蹤鄉鎮公益性公墓探索的成效,合理設置便民治喪場所與祭掃專區,緩解殯葬設施不足的問題。
發揮財政兜底保障作用
促進基本殯葬服務均等化
殯葬惠民補貼重點向低收入群體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偨Y山東沂水全民惠葬、厚養禮葬經驗,研究對基本殯葬服務進行財政保障,對本地居民遺體運輸、火化、骨灰盒免費,政府增加平價公益性公墓供給。鼓勵以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處理骨灰或遺體,對生態節地葬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加大經營者納稅力度。
推動殯葬服務機構改革
不斷提升殯葬服務質量
從直接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分離殯葬主管部門行政監管與生產經營職能,完善行業規范與標準。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創新社會化、多樣化、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殯葬服務模式。殯葬工作是傳承優秀文化、促進社會文明的重要方面,要合理區分基本殯葬服務與非基本殯葬服務,在節能環保的基礎上創新殯葬服務形式,充分滿足社會“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寄托哀思、表達懷念的多層次高質量服務需求,讓每個人有尊嚴、體面地告別人世。依托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和殯葬設施,鼓勵殯葬服務機構、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性生命文化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殯葬觀,以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式寄托哀思、弘揚孝道、樹立家風、傳承精神。
(李蘭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偉進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騏嚴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創文章,作者:zang123,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igbadfatmoon.com/policy/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