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報:曲云珠 鄒興民
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在公益性公墓建設過程中重思想引導,抓科學布局,聚社會力量,建長效機制,探索出一條獨具濱城特色的綠色殯葬改革之路。
注重思想引導,殯葬改革成為群眾自覺行動
廣泛宣傳營造好氛圍。鄉鎮(街道)出動流動宣傳車、村村張貼標語(公告),各村(居)利用微信群、“大喇叭”、村務公開欄等多種群眾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區級通過組織“兩代表一委員”、村“兩委”成員參加花壇葬集中安葬儀式、政府公開日等活動,向群眾宣傳綠色安葬、文明祭奠政策,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黨員干部帶頭做示范。全面實行農村黨員積分制管理,將移風易俗、綠色殯葬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激發黨員干部在思想上、行動上帶頭踐行厚養薄葬、喪事簡辦;村(居)“兩委”組織黨員、鄉賢、家族長、紅白理事會成員,以及村里有名望的老人參觀公益性公墓建設,組織召開村民會議宣傳政策、討論推進措施,讓群眾把所見所想講給身邊人,帶動他們自覺踐行文明殯葬。
融入文化建精神家園。在公墓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禮葬先人、頌揚烈士、倡導文明,把公墓建成“緬懷祭祀先輩、激勵教育后人”的精神文化家園。
強化統籌規劃,荒棄零散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公墓建設規劃先行。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全區公益性公墓建設,推進以樹葬為主的綠色殯葬設施建設,提倡和鼓勵不占地、少占地,逐步實現不修墳墓、不立碑、不硬化土地的節地生態安葬目標。
全區普查摸清底數。區級成立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組織民政、自然資源、規劃等部門多次召開聯席會議,組織鄉鎮(街道)對轄區荒棄、邊角、零散地塊進行全面摸底,逐一建立工作臺賬,做到底子清、情況明。
因地制宜建設公墓。在做好充分調研摸底的基礎上,按照“宜堂則堂、宜墓則墓”原則,充分利用廢舊坑塘、鹽堿地、荒棄地、邊角地、零散地塊以及原有老墓地,最大化發揮土地價值。2020年,全區利用零散地塊、荒廢土地等建設公益性公墓10處,覆蓋村(居)83個。
整合多方資源,政府與社會力量有機融合
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具體實踐中,村(居)組織村民做義務工、帶頭捐款捐物,發動群眾利用清明節等時間節點將親人骨灰遷入公墓。濱北街道北張村在公墓建設中捐資26.1萬元,村民義務出工1996次,平除墳頭80多座,全部遷入新建公益性公墓。
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2019年以來,全區各鄉鎮(街道)、村(居)積極聯系公益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籌集資金200多萬元,用于綠色殯葬設施建設。
發揮各級組織作用。建立829個紅白理事會,實現區、鄉、村綠色殯葬工作三級聯動;出臺文件修訂全區259個村、121個社區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將綠色殯葬作為其重要內容。
截至目前,濱城區現有市、區聯建節地生態殯葬設施示范點1處、區級公益性公墓、骨灰堂3處,鄉(村)級公益性公墓21處,總占地面積15.6萬平方米,可容納骨灰6.8萬個,基本形成了“以市級節地生態葬為引領,區級公墓林、公益性骨灰堂為主體,鄉村級陵園、標準性公墓”為補充的三級綠色殯葬設施體系。
原創文章,作者:zang123,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igbadfatmoon.com/info/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