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殯葬業科技發展與變遷,激蕩四十年

              1982年,新中國第一臺自主設計的環保82B型燃油式火化機問世,邁出了火化現代化的第一步,開啟了殯葬業科技發展的征程。

              隨后山東、四川、福建等省份的民政廳組織力量,仿造捷克火化爐的結構,利用傳統的砌爐方法,生產了燃煤式火化機。

              這種爐的熱效率低,燃燒也不充分,污染大,不符合文明火化的要求,自70年代就不再生產。與此同時,隨著日本、美國等國對火化技術的研究,帶有二次燃燒裝置的無害化火爐研制成功,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

              進入80年代后,火化設備科研生產滯后于社會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為了改變我國火化設備科研生產的落后現狀,1981年,民政部委托沈陽市民政局成立了沈陽火化設備研究所,組織工作人員學習日本的先進火化技術。在掌握了架空焚燒和二次燃燒技術后,我國在1982年自主設計制造出環保的82B型燃油式火化機,邁出了火化現代化的第一步。

              該火化機較好地解決了火化效率、燃料消耗、方便操作等方面的問題,但在自動化控制等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整體來說,已是當時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火化機產品,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共計安裝500多臺。值得一提的是,昆明茶花汽車廠還根據有關單位的需要,于1986年研制了出了YH84A型移動式火化車。

              90年代,我國火化機的科研生產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民政部組織沈陽火化設備研究所的技術人員考察了法國的火化機技術,學習了提高整體爐溫的設計原理,成立了中法合資的沈陽升達火化設備公司,引進生產了法國的TABO火化機。

              通過技術引進和學習,北京,江西,上海等燃燒設備公司紛紛研制出了更加先進的火化機,TABO系列火化機的提高整體爐溫的焚燒技術在國內被廣泛采用,推動了我國火化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江西南昌火化設備廠開發出YQ-90型燃油式火化機,北京京龍燃燒設備公司研制出CJ-93型臺車式火化機,上海申東燃燒設備公司研制出SD-97型火化機……這些火化機產品在能耗、燃燒效率、自動化程度、煙塵排放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一些技術指標已經接近國外先進產品的水平。

              如今,火化設備的改進,更多體現在自動化和環保上。

              老式的火化機需要火化師憑經驗調整燃燒狀態。而全自動的火化過程中,計算機會全程自動控制爐溫、壓力、燃料用量和進風量,確保燃燒充分、徹底。運送遺體入爐的過程中,也盡可能降低噪音和振動,保證這個過程安靜、肅穆,體現對逝者的哀思。為了進一步降低污染,更新的火化機也在用天然氣取代柴油,同時使用尾氣處理和粉塵收集裝置,實現零污染。

              2017年,北京完成了對全市90臺火化爐的技術改造工作。所有的有害污染物,都在燃燒和過濾中被凈化。

              2021年,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召開益善殯儀館試驗爐質量評審會,上海綠色環保型火化機研制成功,全市環保型火化機改造工作即將全面推開。

              從1981年到2021年,行業始終追隨科技與環保的腳步,在大型殯葬設備領域努力追趕和超越世界領先水平。如今的國產火化機及尾氣處理設備,已實現完全自主研發、生產和創新,以北京福源為首的眾多行業科技單位,自主研發出全、半自動入殮設備,全新一代火化機械……中國智造已在殯葬設備領域熠熠生輝。

              1989年,中國殯葬協會成立,標志著中國殯葬業正以蓬勃向上,創新發展的態度邁入新的階段。1991年,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極大促進了行業內部的科技交流。

              1989年9月23—25日,在黑龍江省召開中國殯葬協會成立大會。會議通過了《中國殯葬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并召開了第一次理事會議暨中國殯葬協會第一屆年會。民政部副部長范寶俊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主席。中國殯葬協會于此正式成立,本次會議上,還決定申請加入國際殯葬協會,并于當年成功被國際殯葬協會接納為會員。

              1991年10月15—19日,在中國殯葬協會第三屆年會上。會議決定成立三個工作委員會作為協會的分支機構,他們分別是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公墓管理工作委員會。行業從此有了專業的科技交流與學習平臺,極大地豐富了殯葬科技領域的人才流動。

              1993年9月,中國殯葬協會在北京召開了國際殯葬科學研討會,當時有13個國家的代表共97人出席會議,各國專家學者踴躍提交殯葬科技領域論文,國際間的殯葬科技交流日益密切。

              2005年3月2日,設備用品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殯葬科技與發展登上新的高峰。

              此外,中國殯葬協會公墓工作委員會自1991年起,為推動現代化陵園建設,提升殯葬設計領域的技術能力,特開設公墓培訓班,截止2021年,累計參加學習的單位已經達到1273家,共計 2921人。另一方面,中國殯葬協會殯儀工作委員會自2014年起,為推動現代殯儀館建設,特開設殯儀館建設與管理研修班,累計1050余人參加學習;為提升殯儀禮儀和花藝技能,自2015年來,特開設“殯儀禮儀與會場布置實操培訓班”和“殯葬鮮花花藝實操培訓班”,累計參加學員約1400余人。

              1991年,行業首個殯葬設備用品展銷會成功舉辦,多種優秀產品橫空出世,極大促進行業產品的科技化、現代化。1995年,首屆中國國際殯葬設備用品技術交易博覽會開啟,中國先進殯葬科技登上世界舞臺。

              1991年10月15—19日,在中國殯葬協會第三屆年會期間,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殯葬設備和用品展銷會,展出了當時我國自主設計和生產的殯葬設備和用品700多件。其中包括新一代環?;鸹瘷C、尾氣處理設備、先進殯儀用品等多個領域。展銷會的成功舉辦,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殯葬從業者的光顧,首次將行業中最先進、最頂級的產品匯聚一堂,對產品的升級起到了積極作用。

              1995年3月,中國殯葬協會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殯葬設備用品技術交易博覽會”(后稱中國國際殯葬設備用品博覽會),殯葬設備用品在大眾場合集體亮相,從此改變了內部流通,小范圍采購的局面。同時,拉開了讓中國殯葬行業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殯葬行業的序幕。

              2014年5月,第六屆博覽會被定為2014年商務部重點引導支持展會,共有來自德國、法國、韓國、馬來西亞、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世界各地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和國內的140多家廠商參展。博覽會展出100多類近千種殯葬設備用品,向人們展示我國和世界殯葬設備用品最新科技應用和最高發展水平。博覽會還得到國際殯葬協會支持。國際殯葬協會、拉美殯葬聯合會主席特蕾莎·薩維德拉女士代表國際殯葬協會輪值主席克勞斯·迪特爾·沃爾夫先生在留給博覽會視頻致辭中對博覽會的準備工作表示支持與肯定,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上世紀90年代初,殯葬標準化逐漸發展,成為探索行業科技發展方向的強有力武器。

              殯葬標準化是民政標準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技術支撐。自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殯葬事業加快向現代殯葬的轉型,殯葬標準化也隨之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尤其是2008年首屆全國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以來,先后在民政部人事司、政策法規司和社會事務司的直接領導下,全國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篳路藍縷,積極工作,研制出了一大批殯葬標準。

              截止目前,行業現行有效75個殯葬標準。其中包括:國家標準12個(強制標準2個,推薦性標準10個);建設標準2個;國家職業標準6個;行業標準41個(含2個政策性標準文件);相關標準14個。

              殯葬標準化為行業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為今后行業科技的發展前行指明了方向。

              1995年,濟南民政學校成立,開始中專層次的殯葬專業人才培養;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正式成立,標志著殯葬行業正式進入專業人才培養快車道;其后多所殯葬專業院校的成立,為行業科技的技術提升增加持續推動力。

              人才是行業的未來,也是殯葬科技不斷發展前行的活力源泉。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葬專業的開設,為行業的人才培育與科技升級打下扎實基礎,填補了中國殯葬職業教育的空白。

              我國殯葬專業教育發起于1995年民政部濟南民政學校,開始了中專層次的殯葬專業人才培養,隨后長沙、重慶、湖北等民政學校開設了殯葬專業。1995年開始招收“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學生,開啟了中國現代殯葬學教育。1998年,長沙民政學校升格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中國殯葬職業教育也從中專層面提升到大專層面。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首個開設現代殯葬教育專業的高等教育院校,中國現代殯葬教育的開創者,2020年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2018年首次招收了全日制來華留學生。2020年,為適應雙高專業群建設,增設殯葬社工、殯葬信息智能、殯葬產品設計三個方向。目前是中國培養殯葬專業人才的最高學府,中國殯葬專業人才的“黃埔軍?!?,中國殯葬職教集團理事長單位,中國殯葬協會授予的中國殯葬協會教育培訓基地,并聯合日、韓、馬來等國成立了亞洲殯葬教育聯盟。

              1997年,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殯葬專業成立,是新一代殯葬人的“搖籃”。在這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殯葬專業從無到有,實現了無數個零的突破;

              1999年,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開辦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

              2007年,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設立殯葬專業??平逃?。

              2019年,安徽城市職業管理學院開設殯葬專業,這是安徽省首個開設殯葬專業的高等學府,也是全國第5個開設殯葬專業的高校。

              2008年,中國公墓網作為行業門戶網站,為中國殯葬基礎信息數據庫提供強有力支撐,“殯葬數據化”時代拉開帷幕。

              同其他行業相比,殯葬在數字化建設上稍顯遜色。很長一段時間里,殯葬業始終沒有一個完善的、基礎的數據支撐。步入21世紀,信息化建設給全球經濟和不同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行業基礎數據的缺失,中國公墓網全面整理基礎數據,以行業門戶的身份在行業中亮相。這也標志著殯葬業正式進入了數字信息化的時代。

              21世紀10年代開始,可降解骨灰壇、遺體防腐毯、智能升降骨灰存放架等多種現代科技產品接連問世,涵蓋殯、葬、祭全流程多場景,極大提升了殯葬從業者的工作效率,解決了眾多存在于殯儀服務中的痛點。

              從10年代開始,殯葬業的科技發展迎來又一輪浪潮,生態環保、追求現代的科技訴求排在了產品研發目標的首位。水溶性祭祀紙、全自動推尸車、可降解骨灰壇……這些融入先進科技元素的殯葬產品,無一不在推動著整個行業升級和進步。

              2019年,北京思親堂的無灰紙成功問世,它一改傳統祭祀用紙火燒時飛煙走灰,味道刺鼻的缺點,真正做到了無灰、無煙、無味。思親堂調研傳統祭祀紙的成分及工藝流程后,采用全新的造紙材料結合獨特工藝,打造了這款無灰紙。無灰紙經過多次試驗,在封閉環境中進行燃燒使用,不會產生煙霧等粉塵顆粒,亦不會產生任何刺激性氣味。

              殯葬用品的升級與行業科技變遷相輔相成,令人欣喜的科技產品似乎如井噴般出現,帶動著產品不斷的更新與迭代。

              2013年,以“生命晶石”為代表的骨灰紀念產品陸續問世,先進科技為殯葬行業注入新活力,獨特紀念產品成家屬追思紀念新風尚。

              2013年,生命晶石的創始人將“骨灰晶石”的概念引入國內,掀起了骨灰紀念產品發展的開端。緊接著,紀念鉆石、骨灰鉆石、思親堂“望云珠”等等一系列憑借高科技手段孕育的追思紀念產品相繼誕生,成為殯葬行業中一顆顆耀眼的明珠。

              經過三年的醞釀,2016年4月,上海安善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生命晶石”服務項目,并于2016年4月正式與上海民政部門合作并順利運營,第一顆生命晶石也就此產生?!吧敝谱鞑捎秒娔茯寗?,利用紅外真空熱輻射震蕩,通過改變骨灰內部物理分子結構,自然轉化成大小一致、外觀如美玉般的天然結晶?!吧敝谱骷夹g為目前全球唯一無添加劑的骨灰天然結晶技術,制作過程無明火、全自動操作。

              2015年,互聯網入局殯葬,為行業帶來高效便捷的生產力工具,以墓園管理系統為首的互聯網、物聯網系統將殯葬流程緊密連接,形成完整行業科技閉環。

              15年開始,互聯網逐漸滲透進殯葬業,在前端,以各種APP、小程序為主要載體,為逝者家屬在各個板塊提供了不同需求解決方案;在后端,以墓園管理系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互聯網效率工具也登上舞臺,成為推動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上海福壽園的“藏晶苑”就是一個案例。作為一種生態節地葬,其環境優美,品質上乘,設計時尚,充分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安鼐г贰痹诘叵潞蛷V場都建有大型電子屏,并與專屬手機APP進行聯動,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祭掃環節。一方面實地祭掃時,親屬可將逝者的照片、音頻和視頻等上傳至APP,在電子屏同步播放相關影音資料;另一方面,APP具有預約祭掃和遠程祭掃功能,親屬可以在APP上實時進行視頻祭掃,從而緩解清明、冬至祭掃人群擁堵的境況。

              2018年,《殯儀員工職業防護規范》出臺,殯葬從業者的個人防護走出更規范、更專業的一步。

              2012年,江西際海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率先在行業內提出“殯葬一線職工技術手段輔助防護”概念。2015年,際海開始投入到用于保護一線殯葬職工的防護設備的研發當中,并進行小范圍試產。

              2018年初,第一批專門針對行業從業者的防護成套設備正式面世,濟南蓮花山殯儀館成為了全國第一家使用成套殯儀館防護設備的用戶。

              2018年,全國殯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制了《殯儀員工職業防護規范》,開始了專業的殯儀職工衛生防護。殯葬從業者的個人防護得到了更加深度的保障。

              2020年,網上追思祭掃蔚然成風,新科技帶來無限可能。

              云祭祀借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實的紀念館與公墓“搬”到電腦上,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已逝親人。它不悖于傳統祭祀方式,而是傳統祭祀方式的繼承與延伸。

              其實,早在2013年,天津永安公墓就已經開啟了云祭祀試水。

              2013年1月1日,天津市永安公墓新網站上線,推出“選墓下單”“網上訂花”等6項網絡祭掃一站式服務。其中,遠程祭祀服務利用互聯網將圖片、音頻、視頻完美組合,讓客戶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實現祭祀的心愿。這一新型服務,為客戶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服務體驗。

              云祭祀真正的發展高峰是2020年的清明時節。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下墓園祭祀不得不選擇關停,因此,互聯網云祭祀頓時成為家屬們首選的對象。

              “網絡紀念堂”、“追思直播間”……一個個稍顯大膽與新奇的云祭祀產品,就這樣搭乘著互聯網科技的便車走進了殯葬視野。這些網站為消除人們對網上祭祀的虛幻感,還采用了一些仿真祭祀、AR全景、虛擬現實等技術,增強用戶體驗。

              結語:科技為行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與機遇,立足科技持續進化產業,把握科技開啟科學融合數智化布局,這即是行業人探索前進的行業理念,也是升級進化密鑰。時代變遷,不變的是殯葬人一顆永存信仰,飽含深情的進取之心;細水長流,積累的是現代科技反哺傳統殯葬業的點點滴滴;百川歸海,匯集的是殯葬業全產業鏈的融合、碰撞與升級。21世紀20年代,將會有更多傳奇事跡由此刻迸發,殯葬人也必將繼續懷揣著拳拳之心,帶領行業實現全線的迭代升級,讓科技融匯在行業的鋼筋鐵骨中。

              原創文章,作者:zang123,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igbadfatmoon.com/info/518.html

              (0)
              上一篇 2021-10-29
              下一篇 2021-10-2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注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网址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