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儲慧靜
過去,集中埋葬點墳頭林立、雜草叢生;如今,各村級公墓穴位排列整齊、有專人管理,宛如靜謐的花園。過去,治理散埋亂葬推動難、見效慢;如今,黨政同抓部門聯動、齊抓共管效果好。過去,遷墳改造群眾思想難統一、行動遲;如今,鄉親們出錢出力齊參與,積極性高……
以“中國蔬菜之鄉”聞名的山東省壽光市,近年來在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改造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7月上旬,壽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孫榮新這樣介紹當地農村公墓改造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改造完成歷史埋葬點821處,整治大墳頭27.2萬個,增加節地生態墓位21.1萬個,節約土地近4000畝,新增綠化面積7500余畝?!?/p>
短短三年,農村公墓改造成績斐然,“壽光經驗”奧秘何在?
解碼一:提高站位,多方聯動,為改造積蓄持久動力
事情還得從2019年說起。
隨著“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部署推進,農村歷史埋葬點占地多、環境差、無序管理、土地浪費嚴重等問題成為壽光新農村建設的堵點。
2019年年初,該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決定將農村殯葬改革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加快全市農村公益性公墓節地生態改造提升步伐。
農村公益性公墓提升改造,既是服務民生的實事好事,也是殯葬改革的大事難事,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和強化部門聯動至關重要。
為此,壽光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研究,成立農村公益性公墓改造工作專班;各鄉鎮(街道)同步成立由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具體抓的工作專班;各村選舉威望高、熱心的村民代表組成公墓改造籌備建設小組,從而形成市、鎮、村三級工作體系。
在市委、市政府統籌下,民政部門推動的殯葬改革與文明辦開展的移風易俗宣傳引導、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開展的規劃編制、財政部門開展的資金統籌、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的生態監管等職責密切結合,協力解決公墓改造中各項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了深入推動公墓改造的合力。
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帶隊深入調查摸底,反復聽取意見,并責成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組織外出學習,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出臺《壽光市綠色公益性公墓建設實施方案》,確定公墓改造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及“三步走”實施方案,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市、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安葬體系,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95%以上,可滿足未來20年群眾的殯葬需求,并確定了15個公墓改造試點村。
壽光市民政局黨組成員田繼遠告訴記者,為確保工作落地見效,市民政局還牽頭成立聯合督導組,每周到試點村進行指導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和工作進度公開通報。各鄉鎮(街道)也制定具體實施辦法,通過強化督導考核,督促公墓改造按照標準和時間節點,穩步有序推進。
謀定而后動,行且堅毅。扎實有效的謀劃和準備工作,在高站位上廣泛凝聚了共識,明確了目標任務,堅定了信心決心,形成自上而下推動的持久動力。
解碼二:因地制宜,差異施策,以務實舉措深入推進
成功的改革,重在順勢應人、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壽光的農村公墓建設管理不是簡單的‘平墳’,而是按照殯葬改革的最新要求,根據群眾的意愿,對歷史埋葬點進行務實扎實的提升改造?!眽酃廪r村公墓改造“破冰”參與者,時任壽光市民政局黨組副書記的李占強回憶說。
農村公益性公墓怎么建、在哪建、建多大?壽光的方案是:圍繞群眾需求,準確把握標準,對歷史埋葬點升級改造,采取“改造大墳頭、豎碑改臥碑,提高節地率、增加綠化量”等生態治理修復方式進行。同時,聘請專業機構,結合全市國土空間規劃,制定公墓升級改造專項規劃,提出“統一規劃管理、科學合理布局、節約利用土地、綠化美化環境”的工作思路。
在改造標準方面,壽光明確:新建公墓每畝不少于200個墓位(400個墓穴),改建單穴占地不超0.5平方米、雙穴不超0.8平方米,對散埋亂葬墳墓,引導就地深埋或就近搬遷到鎮村公墓。
在具體改造形式上,針對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差異化施策。集體經濟較好的村,采取集約改造模式;集體經濟一般的村,就地改造大墳頭,豎碑改臥碑,綠化美化;集體經濟薄弱的村,由鎮街適當補貼,同時發動在外人員和村民捐款,在經濟適用的基礎上完成改造提升任務。
在村莊落實層面,各村尊重群眾意愿,在實踐中形成了多種有效的改造模式:上口鎮河疃村、古城街道壘村和尚家村打造集樹葬區、墓葬區、骨灰堂“三區合一”模式;紀臺鎮宋家莊子村和前曹村采取節約土地模式,在原有公墓基礎上改造大墳頭;孫家集街道釣魚臺村采用骨灰堂模式,提倡鼓勵骨灰存放于骨灰堂;古城街道羅莊村引導群眾轉變觀念,采用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生態安葬方式。
具體推進過程中,調研民意成為必經步驟。比如,崔嶺西村所在的稻田鎮,是第一批開展農村公益性公墓改造的試點鄉鎮之一。為了推進試點工作,鎮、村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黨員會,并組織村民代表到外地參觀學習,還通過黨員干部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長向村民征求意見,經過多次討論,村里的墓地改造方案全票通過,當年清明節當天就完成了村公墓搬遷。事后,村“兩委”總結提煉出公墓管理的“八步流程法”和“五個一”祭掃活動流程,并納入村規民約。
再比如,稻田鎮西劉營村為了順利推進公墓改造,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給三代以上祖墳共修一座安葬紀念碑,此舉深得民心?!巴ㄟ^改造,徹底改變了老舊墓地臟亂差景象,促進了土地高效流轉,移風易俗讓村民更有精氣神,何樂而不為?”西劉營村黨支部委員劉志中說。
在壽光采訪,一個深切的感受是:當地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不搞“一刀切”,既尊重群眾歷史傳統和現實意愿,又符合殯葬改革方向——節地、生態、綠色;農民群眾既是殯葬改革的積極參與者、擁護者,也是受益者。紀臺鎮宋家莊子村將占地面積13畝的老墓地集約改造成2.1畝,節約出的土地流轉讓村集體增收5萬元,村民文明治喪還能享受500元的補貼;文家街道第二公墓滿足了8個村的安葬需求,節約土地60余畝……正是選取了各方面都易于接受的方案,該市在實踐層面找到了切實可行、各方認可的正確路徑。
解碼三:尊重民情,引導民意,把好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殯葬改革涉及千家萬戶,成功與否,尊重民情、引導民意是關鍵。
壽光在進行農村公益性公墓提升改造前,以“村村到”“戶戶訪”形式,走訪基層黨員干部群眾3.6萬人次,廣泛征求意見。提升改造進入實施階段,除了黨員干部上門入戶征民意、做動員,各鄉鎮(街道)、村(居)也廣泛宣傳發動,通過微信群、大喇叭、公示欄、明白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爭取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把公墓改造這件好事做到群眾心坎上,解決了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問題,保證改造工作的順利開展。
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說,只有老百姓心氣兒順了,才好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把殯葬新風轉變成行動自覺。
在公墓改造資金保障方面,壽光探索出多元化籌集渠道,即市級財政結合人居環境整治補一部分、村集體經濟出一部分、在外工作人員捐一部分、“第一書記”幫一部分、村民自發拿一部分。其中,村民自發捐款情況,成了壽光農村公墓改造工作檢測民心民意的重要標尺。
“王志全4萬元,王東生、王軍各1萬元……”紀臺鎮前曹村公益性公墓前的功德碑上,詳實記載著公墓改造個人捐款和承接贊助信息?!岸嗵澊蠹壹Y,才有了現在‘進墓不見墓’的綠色墓園。遷墳當天,辦了綠色公墓改造和祭奠先祖儀式,全村老少都特別滿意?!痹谇安艽妩h支部書記王志寶看來,該村公墓改造的成功離不開村民的無私支持。他介紹說,村里已預留出樹葬區,并配備了專職管理員,負責日常維護管理。
尊重群眾意愿、節地生態安葬、多種模式推進、分類分步實施的公墓改造思路,換來的是群眾積極響應,工作推進出乎預料地順利。文家、紀臺、營里、化龍、古城、上口等鄉鎮(街道)積極開展工作,計劃3年完成的任務,僅用5個月便全部完成。全市不到半年時間改造大墳頭21.5萬個,占3年總任務量的70%,且實現群眾零上訪零投訴。
隨著農村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工作圓滿完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壽光的青山綠水間徐徐展開。
群眾支持無難事
路建英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采訪壽光市農村公墓改造提升工作的一個真切感受是,當地政府對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的決心和力度,以及當地群眾對此項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把大墳頭改成標準墓,不搞“一刀切”而是差異化,這樣的公墓改造對了路子,不僅政策更加有力有效,而且群眾會更加支持擁護。
殯葬改革的關鍵是破陋俗、樹新風,只有思想上認同、行動上踐行,才能讓綠色節地生態的殯葬理念深入民心。壽光農村公墓改造提升工作得以順利實施,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正做到尊重民意。
俗話說:“上山問樵,下水問漁?!惫ぷ魍七M中,壽光通過召開干群座談會、入戶走訪、現場查看、多方論證等方式,系統了解農村散埋亂葬、公益性公墓建設情況,并聽取基層工作人員、村“兩委”、紅白理事會和村民代表的建議,共同商討對策思路,爭取群眾支持、參與。
面對公墓建設用地和資金壓力,當地政府廣泛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協同推進。對老舊墳頭改造提出“統一規劃管理、科學合理布局、節約利用土地、綠化美化環境”的思路,堅決杜絕豪華墓地,努力降低建設成本,合力推進生態改善。同時,尊重群眾意愿選擇提升改造模式,利用政府資助、社會捐贈、集體出資和群眾自籌等方式籌措建設資金,本著經濟適用原則完成了全市的綠色公墓改造。
6月下旬,山東省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暨殯儀館標準化建設培訓班在壽光舉辦,明確學習推廣壽光農村公墓改造做法。隨后,濟寧、東營、淄博等地也前往考察學習。
當群眾積極參與到公墓改造中,殯改便有了持續、深入推進的內生動力。我想,這就是“壽光經驗”帶給我們最深刻的啟示。
原創文章,作者:zang123,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bigbadfatmoon.com/info/1826.html